
民警入社区开展联防联控工作。
深秋的西宁街头,寒霜凝住晨雾;清晨的湟水河畔,警车警灯穿透薄雾,民警穿梭在大街小巷排查隐患;上午9时的力盟商圈,民警与义警队员结伴穿梭,守护市井暖意;日暮时分的校园门口,执勤警力整装值守,筑牢安全屏障……
作为平安青海建设的核心阵地,西宁市公安局始终锚定“基础牢、出事少、治安好、党和人民满意”的总目标,将公安工作深度融入平安青海建设大局,在打防管控、便民服务、科技赋能三大战场精准发力,用汗水与智慧筑起一道守护人民安宁、护航经济发展的坚固防线,让平安成为高原最温暖的底色。

护学岗撑起校园安全上“平安伞”。
打防结合织密防控网 筑牢平安建设 “压舱石”
平安是发展的前提,更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诉求。2025年以来,西宁公安深刻把握新时代社会治安治理规律,坚持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治理相结合,用好打防结合“组合拳”,既以雷霆之势打击违法犯罪,又以精准防控筑牢安全屏障,让群众的安全感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
“您好,这是最新的反诈宣传手册,请了解一下。”“遇到陌生链接千万不要点,谨防电信诈骗……”
8月19日,由西宁市公安局主办的“警”夏好时光·平安共守护——夏季平安宣防集市主题宣传活动热闹开场,活动通过设置趣味摊位和互动游戏,将反电诈、交通安全、禁毒等知识融入群众体验,在寓教于乐中打通普法“最后一公里”。
“没想到调解能如此迅速,这不仅为双方减轻了诉讼压力,还避免了经济损失的进一步扩大。”在青藏高原农副产品集散中心,城北公安分局创新建立“四所一庭”矛盾纠纷调解机制,打造“客商心语”调解工作室,通过“常驻、轮驻、随驻”模式整合法官、检察官、律师等专业力量,实现矛盾纠纷“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2024年以来,该工作室已调处各类矛盾纠纷450余件,调解成功率超过100%,成功化解了市场内买卖纠纷、货运纠纷等诸多难题,让商户安心经营、群众放心消费。
“太感谢你们了!如果这笔钱被诈骗分子取走,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9月9日,西宁市公安局刑事侦查中心民警闪电出击,顺利拦截一名携带现金、正准备向诈骗分子进行线下“交付”的群众,为其挽回了92万元的血汗钱。
打击犯罪既要精准发力,更要全域覆盖。西宁公安以“百万警进千万家”活动为抓手,传承发扬入户走访“老传统”,累计入户64万余户174万余人,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化解率高达97.5%,有效预防了“民转刑”“刑转命”案事件的发生。
对于突出违法犯罪,西宁公安始终保持严打高压态势。通过深化开展“双降”等专项行动,刑事案件发案数和治安案件受理数较去年同比下降14.59%和26.46%,取得了刑事案件破案率同比提升9个百分点、电诈案件破案率同比提升15.16个百分点的良好成绩,打击质效稳步迈上新台阶。
与此同时,西宁公安积极构建“公安+职能单位+社会力量”的多元化协同治理体系,纵向汇集警务资源排查行业场所1300余次、整改治安隐患200余处,横向调解矛盾纠纷990余起,形成了合成作战与社会治理的内外双循环,让安全防线越织越密。

民警向群众宣传防范电信诈骗知识。
便民利民彰显民生温度 书写服务群众 “暖心卷”
“把群众的小事办好,就是大事。”西宁公安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便民利民作为公安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入手,不断优化服务流程、创新服务模式,用有温度的服务架起警民“连心桥”。
“真是太感谢了,中午加班帮我们孩子办好了身份证。”城中公安分局南滩派出所户籍窗口前,李女士握着民警冶小华的手连连道谢。此前,有群众反映上班时间与办理户籍业务的时间冲突,无法在工作日办事。得知这一情况后,南滩派出所历经4个月调研,创新实行户籍窗口“十分钟工作法”——工作人员提前十分钟上班、延迟十分钟下班、多倾听多解释十分钟、业务十分钟内办结,成功解决了群众办事难的问题。截至目前,该工作法已为1025名群众解决了户籍业务办理难题,用细微之处的改变传递着公安服务的温暖。
“剐蹭事故发生后,附近的交警同志帮我在手机上进行视频处理,不到3分钟就认定了双方责任,本来害怕上班迟到,结果没受什么影响。”市民刘先生回忆起近日在城西区发生的交通事故,连连点赞。
西宁公安为进一步解决群众在交通出行中的急难愁盼问题,通过轻微交通事故视频快处,交通事故从报警到理赔平均耗时成功缩短40%,群众满意度高达98%,西宁市以74.12%的视频快处率领先全省,走在了全国省会城市前列。
与此同时,为提升西宁道路通行效率,改善市民出行体验,西宁公安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交通问题,务求实效,从“小切口”入手,搭建智慧交通系统,打造城市道路交通精细治理“西宁经验”,对58处重点路口实施“一灯一策”精细调控,通过视频巡检、无人机巡航等方式实时监测流量变化,生成最优配时方案;对31条主干道实现绿波带全覆盖,部分路段平峰期平均车速达到39.2km/h,让市民真切感受到“一路绿灯”的畅快,城市道路精细治理被公安部选评为全国精品案例。
“虽然人多车多,但到处都有民警执勤,特别安心。”来自杭州的游客李女士在看完演唱会后说道。大型活动安保中,西宁公安既坚守安全底线,又彰显服务温度。2025年以来,圆满完成环青赛、超级演唱会、马拉松等各类活动安保任务,累计出动警力3.8万余人次。
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西宁公安同样主动作为。持续探索便民利企新政策,推动赴港澳商务签注“智能速办”“全国通办”,延长商务签注停留期限,签发赴澳门1年多次“其他”类签注等举措,为企业发展提供便利。同时,规范涉企执法行为,制定异地涉企执法办案提示、涉企案件评查等机制,推行行政检查备案、公示、清单制,通过“扫码入企”提升执法透明度,最大限度减少对企业正常经营的干扰,以营商环境之“优”助推经济发展之“进”。
从户籍办理到交通出行,从活动安保到企业服务,西宁公安用一项项务实举措,把便民利民落到实处,让群众的幸福感在家门口升级。

特警在火车站广场巡逻。西宁市公安局供图
智慧警务激活创新动能 打造现代治理 “新引擎”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也是提升公安工作效能的关键支撑。西宁公安坚持向科技要警力、向数据要战力,以智慧警务建设为突破口,推动警务模式从传统向现代转型,为平安青海建设注入强劲科技动能。
在西宁火车站广场,一台科技感十足的无人智慧巡逻机器人成为群众眼中的“明星”。这个集巡逻、处置、宣传、防范、救援五大功能于一身的“全能战士”,车顶装备12个高清摄像头和2个激光雷达,能360度无死角监控广场;100公里续航能力和30秒快速换电技术,实现24小时不间断工作。
“按下一键求助按钮,直接就能接通110,太方便了!”游客王女士的惊叹,道出了机器人的实用价值。更令人称赞的是,机器人内置AED、防火毯等急救设备,成为移动的“生命急救站”,还能通过语音播报普及反诈、防火知识,让科技既“硬核”又暖心。投入使用以来,它已帮助民警快速找到走失人员,有效解放了警力,实现了安全守护全天候、无死角。
153平方公里、15万余户居民,面对如此庞大的数据,城中公安分局整合社区警力、村警等警务力量,充分发挥“专业+机制+大数据”新型警务运行模式,紧紧围绕移动警务“云智社区”App,对走访的相关信息进行整合、录入,让“掌上警务”真正融入公安工作,实现线下登记、线上录入齐头并进新格局。
私家车内两瓶名酒被盗,在监控视频内只有一段嫌疑人身影的情况下,城中公安分局仓门街派出所民警通过移动警务“云智社区”App中的入户走访信息锁定嫌疑人,案件最终得以告破。
王女士不慎将手机遗失,路过群众捡拾后关机,仅用现场监控视频无法排查出具体人员。在得知他们进入的楼院信息后,城中公安分局北大街派出所民警迅速利用移动警务“云智社区”App中的信息顺利找回失主手机。
智慧警务的威力不仅体现在街头巡逻,更渗透到警务工作的方方面面。西宁市公安局研发的“云智社区”平台,实现了“一终端查询、一平台采集、多系统复用”,解决了数据重复录入的顽疾,推动基层警务向集约化、智能化转变。该平台涵盖综合警务、安全防范、社情民意等9大功能模块,能为一线民警提供个性化、点对点的数据支撑,大数据服务实战支持率达85%以上,目前正向全省推广。在超级演唱会、马拉松等大型活动中,通过大数据分析预测人流、车流高峰,提前部署疏导力量,实时监测人员密度,有效防范了拥挤踩踏等安全风险,确保活动安全有序。
从中心广场的快速处警到菜市场的矛盾调解,从户籍窗口的延时服务到火车站的智能巡逻,每一个平安场景的背后,都凝聚着西宁公安的坚守与担当。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西宁公安将继续以更高标准、更实举措推进平安建设,为建设更高水平平安青海、护航西宁高质量发展书写更加灿烂的篇章。
- 1 青海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最新提示
- 2 江源美味闯上海 青海好物耀进博
- 3 【辉煌“十四五” 改革谱新篇】解码西宁开放之城的破局之道
- 4 【建设更高水平平安青海】西宁公安:步履不停书写“平安答卷”
- 5 湟西公路项目下寺大桥主桥合龙
- 6 【进博会青海进行时】黄浦江畔听潮声 高原风物竞芬芳——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青海馆见闻
- 7 田埂映初心 榜样照乡兴——“最美乡村振兴人”宣传发布活动侧记
- 8 青海省“最美高原奋斗者之最美乡村振兴人”正式发布
- 9 【进博会青海进行时】青海省老字号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 精彩亮相第八届进博会
- 10 【进博会青海进行时】三江之源赴盛会 开放青海谱新篇——青海省近年来参加进博会综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