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沙海种绿记
2025-10-07 09:21:41  来源:青海日报

尼龙草方格中,新栽的树木已经抽出绿叶,呈现出蓬勃的生命力。李庆玲 摄

  9月25日,高原暖阳慷慨地铺满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夏日哈镇河北村的沙地。新栽的新疆杨排列齐整,嫩枝在阳光下舒展;一旁早已扎根的老树亭亭如盖,枝干撑起一片浓荫。老树新枝在阳光下呼应,勾勒出这片土地新旧交替的蓬勃生机。

  这片林草渐茂的土地,隶属于都兰县夏日哈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坐落于县域东部。谁能想到,这里曾是“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的不毛之地?

  “风一刮,沙子能漫过公路,车开过去就陷进沙窝,牛羊站不稳,人更是寸步难行。”夏日哈镇林业站护林员马尚军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谈起往昔的风沙之苦,他的眉头不自觉地皱起,那些刻在记忆里的艰难,至今仍清晰如昨。

  20世纪90年代以来,面对脆弱的生态与严峻的治沙挑战,都兰林业人坚守一线,带着“把沙子赶跑,让家乡变绿”的决心,毅然在黄沙漫卷的戈壁上扎下根,坚守治沙一线从未动摇。

  数十年如一日,这种严苛的环境磨炼了他们坚韧不拔的意志,坚定了他们共创美好家园的信心,更凝聚起“向沙宣战”的顽强力量。

工人背草进行草方格治沙。李庆玲 摄

  可治沙从来不是坦途,每前进一步都浸透着探索的汗水。起初,大家选用耐旱灌木林防风固沙,即便当年灌木苗侥幸成活,却也经不住都兰干旱少雨气候的“折腾”,没过多久,大部分灌木苗陆续枯萎死亡,治沙成效不尽如人意。

  “难道咱这片土地就长不出像样的树?”无数个夜晚,治沙队员围坐在一起,望着漫天黄沙愁眉不展。“不如试试本地的青杨吧,土生土长的树,说不定更能扛住这儿的苦。”不知是谁的一句话,点亮了新的希望。

  这个大胆的想法,成了治沙攻坚的转折点。团队立刻采集本地青杨树种试种,没想到一试便见成效。更振奋人心的是,经反复试验改良的青杨深栽旱作技术,让树苗当年成活率达到75%左右。

  “这项技术的优势太明显了。”谈起这项技术,夏日哈镇林业站职工李鹏林语气里满是骄傲,“深栽能让根系扎得更深,直接触到地下含水层,大幅提升作物水分吸收效率;发达的根系在沙层中交错蔓延,又能牢牢抓住沙丘,强化固定能力,防治成效一下就上去了。”

  从摸着石头过河到科学系统治理,都兰的治沙事业在探索中不断进阶。这份生态奇迹的背后,不仅有技术突破的支撑,更有系统治理的智慧与坚持。

铺设草方格压沙。李庆玲 摄

  都兰县秉持“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将治沙纳入全域生态保护大格局:扎实推进“三北”六期项目建设,有序实施天然林保护修复、退化草场治理、荒漠化防治等重点生态工程,累计完成建设任务15.14万亩(1亩≈0.0667公顷);在生态修复基础上接续发力,开展国土绿化巩固提升三年行动,完成绿化任务69.8万亩。同时,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夯实生态基础,积极争取资金659万元,加快推进香日德植物园、都兰县国有林场种苗基地建设,引进培育苗木65亩21万株。

  比草木更坚韧的,是人心;比绿洲更动人的,是共识。都兰的治沙奇迹,从来不是孤军奋战,而是全民共建的成果。当地创新推行“政府引导、群众参与、志愿联动”模式,让治沙从“部门责任”变成“全民行动”。截至目前,都兰县已完成义务植树11.4万余株,补植补栽绿地面积600亩。

  “群众参与度特别高,大家就想把沙子治住,让家园变好。”夏日哈镇林业站负责人王永军的话,道出最朴素也最强大的动力,“现在岩羊、鹿这些野生动物也常来溜达,这就是生态变好的最好证明。”

  三十余载寒来暑往,一代代都兰治沙人接续奋斗,用青春与汗水在沙海中筑起绿色长城,他们先后在诺木洪、香日德、察汗乌苏等地建起连片的绿洲农业区,构建起较为完善的农田防护林体系。

  如今再踏入夏日哈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早已没了往日黄沙漫天的情况:草方格如铠甲般锁住沙丘,深栽的杨柳在风中舒展枝叶,一排排青杨如绿色屏障,稳稳将风沙拦在身后。

  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都兰的生态变迁,藏着一群人对家园最深沉的热爱。那些扎根沙海的草木,是治沙人守护家园初心的见证;这片不断延展的绿洲,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如今,都兰的治沙人仍在坚守,他们的身影与成片林海交织,在高原暖阳下续写着生态保护与绿色希望的故事。(青海日报)


责任编辑: 王丽娟
分享到:
热门图片
专题 全部
青ICP备06000301号-2   青公网安备:63010402000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3120180005 投诉反馈电话:0971-8818338 投诉反馈邮箱:gtcm@xntv.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