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培育鱼苗。
在黄河上游的峻岭深谷中,玛尔挡水电站如钢铁巨人般横亘于大河之上,成为国家“西电东送”的重要骨干工程。这座宏伟工程自并网发电以来,累计输送清洁电能超过56亿千瓦时,为数百万家庭带去光明。
而这背后,一场关于生命延续的守护也在静默进行——如何让黄河上游的珍稀鱼类跨越这道天堑,并保障其种群繁衍,成为建设者必须解答的生态考题。
答案,不仅藏在电站下游那座默默运作的增殖放流站中,也蕴含在巍峨大坝之下的过鱼设施里。
在玛尔挡水电站下游1公里处,一座特殊的“生命工厂”——增殖放流站,正肩负起恢复黄河源土著鱼种种群的重任。黄学萧,这个从四川沱江边走来的汉子,2023年主动请缨来到海拔3300米的玛尔挡水电站,怀着“水里有鱼,生态才活”的朴素信念,投身这片高原。
高原的严酷远超想象,强烈的缺氧反应一度困扰着他,但他常常抱着氧气瓶坚守在培育池边,一丝不苟地核对水温、pH值等关键数据,深夜守着增氧机运转才能安心入睡。
高原增殖放流的艰难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低温导致鱼类生长周期缓慢,有益菌群难以培养,从野外采集回来的亲鱼外伤恢复极为迟缓。黄学萧和团队从最基础的亲本采集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地积累着高原鱼类驯养繁殖的宝贵经验。
吴欢欢的加入为团队注入了新的活力。这名来自河南信阳的年轻人,从小听着“黄河宁,天下平”的故事长大,去年加入玛尔挡水电站,负责鱼类放流前后的科研监测。
他清楚记得独立值守的夜晚:夜间温度接近零下十摄氏度,恒温系统出现故障,他和同事紧急采用保温措施。他说:“设备故障可以修复,但这批鱼卵一旦失温,所有培育鱼苗将‘清零’。”
正是这种执着坚守,让他们克服重重困难。截至目前,这座放流站已累计向黄河放流珍稀土著鱼苗超过58万尾,平均成活率达85%以上。这不仅有效弥补了工程建设对鱼类资源可能产生的影响,更使极边扁咽齿鱼、厚唇裸重唇鱼等珍稀鱼类的种群数量得以恢复。
黄学萧望着培育桶中游动的鱼苗感慨:“四川的江,河南的河,都源自青海,大坝不拆,增值放流站一直在,也许人会换,但增值放流这项工作将一直持续。”增值放流站培育的小鱼苗将顺黄河游向远方,与清洁电能一样,传递着发展与保护相平衡的智慧。
工作人员在检测鱼苗培育情况。
在巍峨的大坝之下,另一项充满巧思的工程专注于解决鱼类“行路难”问题。藏在1#坝下及2#尾水下方的过鱼设施,被誉为“生命电梯”。
这座高达近百米的垂直升鱼机施工复杂。国家能源集团青海电力有限公司玛尔挡分公司运营维护部负责人郭政西形象地解释:“我们的过鱼设施就像‘电梯’加‘巴士’的组合。”“电梯”是通过在坝下设置特殊集鱼系统,利用鱼类逆流而上的天性,将它们诱集到“鱼厢”中。鱼儿在暂养箱内休整,接受计数、分拣和健康观察。考虑到需要将部分鱼类运送到更上游、栖息环境更适宜的泽曲河放流,项目还配备了“流动巴士”——运鱼车。这种“主动诱集+被动运输”“固定过鱼设施+移动放流保障”的组合方案,极大提高了过鱼的成功率。
然而,这个巧妙设计方案的建设过程充满挑战。来自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技术员鲁洋洋参与过升鱼机控制系统组装工作。他回忆,最大难点在于模拟最适宜吸引鱼类的水流条件。“鱼类对环境极其敏感,水流速度、声音频率、光线明暗甚至水压的细微变化,都可能影响它们的行为。参数稍有偏差,鱼儿就可能‘过门而不入’。”
为攻克难题,鲁洋洋和同事在现场反复测试。“那段时间,连梦里都是水流声和游动的鱼影。”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最终成功“说服”了多种珍稀鱼类,通过这座“生命电梯”完成上坝的旅程。
在玛尔挡水电站,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与生命种群的延续繁衍并行不悖,描绘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动人画卷。在这片离天最近的土地上,来自五湖四海的建设者,把对故乡江河的深情,融入对黄河源头的守护之中,让发展的脉搏与生命的律动在此同频共振。(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