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黄河边,古建重生与文明接力——贵德玉皇阁焕新记
2025-10-06 09:27:23  来源:青海日报

巍然屹立的玉皇阁。

玉皇阁内的民俗展厅。记者 拉毛措 摄

9月的贵德古城,丹霞染透天际,黄河如碧玉穿城而过。踩过被秋阳晒得暖融融的古城砖阶,秋风徐徐,带着黄河水汽的清冽,混着远处田埂的青稞香。来到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河阴镇北大街,登上街道北端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年的玉皇阁向远处眺望,整个贵德县的风光尽收眼底,秋阳落在“山河一览”的匾额上,忽然懂了古人登高时的心境——既有眼前山河的开阔,又有与时光对望的沉静。

玉皇阁三层翘檐下,62岁的匠人陈封启正踱步其中:“这青色得比天稍沉,比水略浅,才是明清古彩的模样。”历经三个月封闭修缮,这座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年的国保建筑,在河湟谷地的秋风中重焕神采,433年的岁月痕迹中,正生长出新的生机。

故事始于春日的一则公告。2025年5月7日,贵德文庙及玉皇阁景区暂停开放的消息,让古城商户才让的朋友圈多了不少叹息。“打小跟着爷爷来上香,阁顶的瓦片都能认出我。”陈封启指着手机里的老照片说,照片里十岁的他站在玉皇阁前,身后是漫城的梨花。此时,陈封启带领的修缮团队已进驻工地,第一道难题便是28处松动的梁柱——现代加固材料虽快捷,却会破坏古建筑的“呼吸感”,团队最终决定用传统榫卯工艺逐一归位,光是打磨新梁柱的接口就耗了整整二十天。

修缮现场藏着太多与时光较劲的细节。为调配出与原有彩绘一致的色调,团队从青海互助、甘肃敦煌等地采集天然矿物颜料,试验上百种配比,两个月后才找到精准配方:“老颜料经得住百年日晒,化学颜料再好也撑不过十年。”文庙戟门前的石雕螭首排水口,匠人既要保留原有的卷云纹路,又悄悄将排水角度调整了3度,彻底解决了困扰多年的雨季积水问题。贵德县博物馆副馆长邢茂花蹲在螭首旁介绍:“我们装了隐形消防管网,既藏得住现代安全设施,又露得出古建本真。”

这份“修旧如旧”的坚守,背后是一张细密的文物保护网。贵德县构建了县、乡二级保护体系,与村社签订安全责任书,470处不可移动文物都有了“专属监护人”。巡查队员喇生军的台账本上,密密麻麻记着玉皇阁的“健康档案”:“3月12日,西配殿第三根椽木轻微糟朽;4月5日,壁画边角出现裂纹……”如今这些记录旁,都添上了醒目的“已修复”字样。而这一切的支撑,是县域累计投入近7000万元文物保护专项资金,让明长城贵德段、珍珠寺等一批古迹都完成了本体修缮与“三防”工程。

8月7日开放日,朝阳刚染红城墙,古城就迎来了首批客人。12岁的红领巾讲解员多杰才旦站在玉皇阁前,熟练地向游客介绍:“玉皇阁古建筑群集儒释道于一体,顶层奉玉皇,中层奉土地,底层奉皇帝,蕴含着‘天人合一’的智慧。”顺着他的手指望去,修复后的940平方米明清彩画在阳光下流转,62平方米的壁画里,八仙的衣袂仿佛正随风飘动。才让的农家乐里早已座无虚席,客人一边吃着酿皮,一边透过窗户眺望阁顶的琉璃宝顶:“看着玉皇阁亮起来,生意都跟着旺了。”

依托焕新的古建筑群,贵德推出的“黄河文化探秘游”成了新热点。游客既能登玉皇阁俯瞰三河汇流的盛景,也能在文庙参与“晒书节”体验活动,触摸古人的生活温度。非遗市集上,砖雕艺人正在复刻玉皇阁的斗拱模型,孩子们围在一旁看得入神。

古建,是历史的沉淀,亦是文化的传承。在新时代的浪潮中,它们不再是孤独的存在,而是以崭新的姿态融入人们的生活。

8月4日,海南藏族自治州举办“跟着电影去旅行”文旅资源宣传推介活动,以援青题材电影《靠近我 看见你》为纽带,全景展现“圣洁海南”的自然之美与人文魅力。主创团队亮相,结合影片场景推介青海湖、龙羊峡、玉皇阁等核心景区,邀请广大影迷亲赴高原,感受“峡谷纵横、河流蜿蜒”的自然奇观与多元人文。

夕阳西下,贵德古城的灯光次第亮起。远处的黄河波光粼粼,与焕新的玉皇阁构成古今对话的图景。这场跨越三个月的修缮,不仅让老建筑重获新生,更让河湟文明的记忆,在匠人的指尖、游客的脚步里,完成了又一次接力。(来源:青海日报)

责任编辑: 鲍海霞
分享到:
热门图片
专题 全部
青ICP备06000301号-2   青公网安备:63010402000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3120180005 投诉反馈电话:0971-8818338 投诉反馈邮箱:gtcm@xntv.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