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个种树的,没啥大不了” ——“西宁新韵 时代华章”走近道德模范系列报道之五
2025-10-14 10:18:29  来源:西宁晚报

  “我刚植树那时候,很多人不看好,因为沟里全是石头,栽树的话,难度很大。”今年81岁的陈发祥是西宁市湟源县和平乡小高陵村人,25年前,他从和平乡退休,在家门口种起了树。

  2000年,陈发祥56岁,刚退休的他,准备回到老家颐养天年。可当躺在炕上,陈发祥总是想起村“两委”曾经跟他说过的难心事:河沟里全是石头,毛布拉没有草,能不能想办法栽点树,让生态环境更好一点。56岁,已经到了村里人养老的年纪了,但陈发祥毅然决然地扛起铁锹、戴上手套,成为在毛布拉植树的带头人。

  毛布拉是个小山坡,山上常年没有绿意,山下的河沟里全是石头,硬生生地凹在村里。“出门三步一口沙,庄稼种在沙底下”是当时在村民中间广为流传的口头禅,也是彼时小高陵村生态环境的真实写照。“青藏公路修路时,曾经将药水峡的石头拉出来垫地基,所以河沟里面堆积了很多石头,看着不好看。”再次回忆起植树之初的点滴,陈发祥仍历历在目。

  当时的小高陵村,道路交通并不十分通达,植被稀疏,每逢冬春,狂风卷着黄沙遮天蔽日,村民们想种树,但面对填满河沟的大石头和终年不见绿的毛布拉,没有人敢迈出第一步。“因为这是个没有‘卡码’(青海方言,意为标准、规范等)的事情,能不能成活都很难说。”面对群众和村“两委”的焦虑,已退休在家并跟农业打了半辈子交道的陈发祥在村民大会上拍着胸脯,立志要将沙地变为绿林。

  刚开始植树造林的时候,陈发祥与少数几个村民们早上六七点就开始挖树坑、抬树苗,中午就在山坡上啃点干馍馍、喝点茶,晚上七八点才回家。一双帆布鞋、满身泥土、肩扛铁锹,挖坑、栽树、浇水,年纪最大的他,凡事都走在最前边。

  从陈发祥家到河沟大约一公里路,每天,陈发祥都骑着自行车在这条路上来回。植树头3年,因为缺水少肥,栽下的树苗成活率不到三成。陈发祥发现后把铺盖卷搬到了毛布拉附近,搭了个窝棚,白天观察树苗长势,夜里翻看技术手册找寻应对办法。经过日复一日地观察和思考,琢磨出深挖坑、选耐旱树种、用秸秆保墒等一系列栽植技术,渐渐地,荒坡上零星点缀起绿意。

  “刚开始就是想着试一试能不能改善生态环境,后来种着种着劲头越来越大,成活率也高了,自己就越想种了。”陈发祥说,种树难,后期的管理更难,需要日复一日地坚持,需要灌溉时,他就进山,把山里的泉水引下来,灌溉完后,就骑上自行车进山堵上灌溉口。在他的坚持下,树苗长得越来越高了,枝干越来越粗了,陈发祥也从一个精干的中老年人变成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

  别看总种植面积只有3亩多,但是陈发祥付出的辛苦一点不比别人少。陈发祥的儿女常说,父亲干的是吃力不讨好的活儿,常常天不亮就骑着那辆陪了他大半辈子的自行车出门,直到傍晚才回家,鞋里灌满泥土,衣服浸透汗水。有人问他图啥,他笑呵呵地说:“我也不知道,但是看着这些活下来的树苗长成参天大树,我就非常自豪,付出的一切辛劳都值得。”

  面对陈发祥的坚定决心和实际行动,乡亲们从怀疑变成了敬佩,纷纷加入植树队伍,经过陈发祥的估算,他和村民共计栽下榆树和松树各1万多株,柳树5000多株。20多年来,一株株树苗将沙坑地变为绿波涌动的人工林海,将寸草不生的毛布拉地区从“沙窝子”蜕变为“天然氧吧”,陈发祥更是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人一诺千金的政治品格和为民服务的赤诚初心。

  二十年过去了,河沟早就变成了一片林地,里面开起了农家乐,毛布拉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游客来了就可以在树下乘凉,野兔、山鸡在林间穿梭,曾经的不毛之地实现了大蜕变。更让村民惊喜的是,生态好了,雨水多了,山下的农田增产了,乡村旅游也跟着火了起来,村民的收入增加了。

  从一棵树到一片林,陈发祥诚实守信,用实干改变了全村的发展轨迹,使乡亲们端上了旅游饭碗,实现了村庄的可持续发展。如今,距离种树已经过去整整20多年,但81岁的陈发祥从不主动对人说起这件事,他只觉得自己干了件普通的事情,他的背更驼了,脚步也不如从前稳健了,但他依然坚持每天趁着放羊的时候巡山护林。这些年,面对身边群众的赞誉,陈发祥总是摆摆手:“我就是个种树的,没啥大不了。你看这些树,根扎得有多深,叶就有多茂。咱共产党员的根,就得深深扎在群众之中,才能结出累累硕果。”

责任编辑: 陈泓妤
分享到:
热门图片
专题 全部
青ICP备06000301号-2   青公网安备:63010402000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3120180005 投诉反馈电话:0971-8818338 投诉反馈邮箱:gtcm@xntv.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