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藏措制作松果艺术品。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从松树上掉落的松果和叶片可以做什么?是丢弃,还是让它们在山林中自然腐烂、回归土壤?来自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措周乡措香村的达藏措给出了答案——制作艺术品。
在这个满载喜悦的秋收时节,尖扎县措周乡的山林间迎来了另一种收获。秋风轻拂,松果纷纷坠落,铺满山径。手艺人达藏措手提竹筐,穿梭于山林深处,捡拾掉落的松果。
今年43岁的达藏措,是青海省二级民间工艺师、省级乡村工匠,也是黄南州级毛绒结编技艺传承人。她投身文创行业已有20年,始终对本土特色文创的挖掘与开发满怀热忱。2024年秋天,当达藏措漫步于山林间欣赏秋景时,望着满地松果,突然萌生灵感:“能否通过加工赋予松果新的生命力,打造出独特的艺术品?”
松果花篮。
心动,便即刻行动。达藏措介绍,从松果采集到成品诞生,需经过多道细致工序。首先要对收集的松果进行初步筛选,剔除破损严重、遭虫蛀的不合格材料。接着清洗松果,去除表面灰尘与杂质,自然晾晒3天至5天。干燥完成后,依据松花的形态、大小进行创意构思与设计,并开始涂色、拼接、组装等加工环节,最后是细节修饰与整体处理,一件完整的松果艺术品才算制作完成。
创作初始,挑战接踵而至。“在松果的颜色处理上,要让染料均匀附着在松果表面,且保证长时间不褪色,是个不小的难题。因松果材质易碎,稍用力就可能破损。当时,我反复试验多种环保染料与上色工艺,才逐步摸索出适配的方案。”达藏措说。
如今,达藏措一边尝试制作松果艺术品,一边积极创新。她以“传统工艺活化”与“材料跨界融合”为核心,持续探索新的造型语言与工艺路径。达藏措通过尝试结合多种材料,丰富松果艺术品的呈现效果。
松果花作品《松秸韵里鹤花月夜》。
今年8月,达藏措用松果、果核,还有青稞秸秆,制作出作品《松秸韵里鹤花月夜》。这件作品高80厘米、宽60厘米,耗时一周完成。画作里有盛开的花和月夜等元素。青稞秸秆在达藏措的巧手下,经过剪、拼、贴等细致工序,化作展翅的白鹤造型。松果经染色塑形,化作繁茂的花树。“这样的组合,既保留了松果的天然肌理质感,又融入了青稞秸秆承载的高原农耕文化元素,让作品充满青海本土的独特韵味。”达藏措解释道。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松果艺术,达藏措采用“线上+线下”的推广模式。她在微信朋友圈分享采撷松果的过程,在快手和视频号展示成品细节,吸引了不少人关注。未来,她还计划推出制作松果艺术品的教程视频,直播创作过程,让网友近距离感受高原文创的魅力。
达藏措说,市场对松果艺术品的接纳度超乎预期——小型挂件售价10元至200元,中型装饰画200元至800元,而大型复杂作品可卖到800元至2000元。尽管如此,达藏措的梦想也不止于此。
展望未来,达藏措有更多构想。今后她将扩大松果艺术创作规模,招聘更多兼具创意与手艺的人才加入团队。开设面向大众的工作坊,尤其针对青少年群体,传授松果艺术创作技巧,培养大家对自然艺术的兴趣。她还打算积极寻求跨界合作,与时尚品牌、室内设计公司等联动,让松果艺术品能更广泛地应用于不同领域。
- 1 青海海东市乐都区:紧急搜救,十四小时找回失联老人
- 2 “我就是个种树的,没啥大不了” ——“西宁新韵 时代华章”走近道德模范系列报道之五
- 3 青海西宁市城中区:民生管家+”精准服务解民忧
- 4 【文化中国行】从山林到指尖:松果的艺术新生
- 5 平凡中的伟大 ——“最美交通人”宣传发布活动侧记
- 6 【乡村振兴在青海】甜果富一方 “梅”好正当时
- 7 【党旗领航】党建引领产业兴 强村富民绘“丰”景
- 8 青海西宁市城东区监督护航社会救助
- 9 《高原之羚》斩获米兰国际体育电影电视节最高荣誉“金花环大奖”
- 10 吴晓军在高校思政课建设座谈会上强调 用好思政课这个重要阵地 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