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从山林到指尖:松果的艺术新生
2025-10-14 10:02:27  来源:西海都市报

达藏措制作松果艺术品。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从松树上掉落的松果和叶片可以做什么?是丢弃,还是让它们在山林中自然腐烂、回归土壤?来自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措周乡措香村的达藏措给出了答案——制作艺术品。

  在这个满载喜悦的秋收时节,尖扎县措周乡的山林间迎来了另一种收获。秋风轻拂,松果纷纷坠落,铺满山径。手艺人达藏措手提竹筐,穿梭于山林深处,捡拾掉落的松果。

  今年43岁的达藏措,是青海省二级民间工艺师、省级乡村工匠,也是黄南州级毛绒结编技艺传承人。她投身文创行业已有20年,始终对本土特色文创的挖掘与开发满怀热忱。2024年秋天,当达藏措漫步于山林间欣赏秋景时,望着满地松果,突然萌生灵感:“能否通过加工赋予松果新的生命力,打造出独特的艺术品?”

松果花篮。

  心动,便即刻行动。达藏措介绍,从松果采集到成品诞生,需经过多道细致工序。首先要对收集的松果进行初步筛选,剔除破损严重、遭虫蛀的不合格材料。接着清洗松果,去除表面灰尘与杂质,自然晾晒3天至5天。干燥完成后,依据松花的形态、大小进行创意构思与设计,并开始涂色、拼接、组装等加工环节,最后是细节修饰与整体处理,一件完整的松果艺术品才算制作完成。

  创作初始,挑战接踵而至。“在松果的颜色处理上,要让染料均匀附着在松果表面,且保证长时间不褪色,是个不小的难题。因松果材质易碎,稍用力就可能破损。当时,我反复试验多种环保染料与上色工艺,才逐步摸索出适配的方案。”达藏措说。

  如今,达藏措一边尝试制作松果艺术品,一边积极创新。她以“传统工艺活化”与“材料跨界融合”为核心,持续探索新的造型语言与工艺路径。达藏措通过尝试结合多种材料,丰富松果艺术品的呈现效果。

松果花作品《松秸韵里鹤花月夜》。

  今年8月,达藏措用松果、果核,还有青稞秸秆,制作出作品《松秸韵里鹤花月夜》。这件作品高80厘米、宽60厘米,耗时一周完成。画作里有盛开的花和月夜等元素。青稞秸秆在达藏措的巧手下,经过剪、拼、贴等细致工序,化作展翅的白鹤造型。松果经染色塑形,化作繁茂的花树。“这样的组合,既保留了松果的天然肌理质感,又融入了青稞秸秆承载的高原农耕文化元素,让作品充满青海本土的独特韵味。”达藏措解释道。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松果艺术,达藏措采用“线上+线下”的推广模式。她在微信朋友圈分享采撷松果的过程,在快手和视频号展示成品细节,吸引了不少人关注。未来,她还计划推出制作松果艺术品的教程视频,直播创作过程,让网友近距离感受高原文创的魅力。

  达藏措说,市场对松果艺术品的接纳度超乎预期——小型挂件售价10元至200元,中型装饰画200元至800元,而大型复杂作品可卖到800元至2000元。尽管如此,达藏措的梦想也不止于此。

  展望未来,达藏措有更多构想。今后她将扩大松果艺术创作规模,招聘更多兼具创意与手艺的人才加入团队。开设面向大众的工作坊,尤其针对青少年群体,传授松果艺术创作技巧,培养大家对自然艺术的兴趣。她还打算积极寻求跨界合作,与时尚品牌、室内设计公司等联动,让松果艺术品能更广泛地应用于不同领域。

责任编辑: 陈泓妤
分享到:
热门图片
专题 全部
青ICP备06000301号-2   青公网安备:63010402000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3120180005 投诉反馈电话:0971-8818338 投诉反馈邮箱:gtcm@xntv.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