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在青海】黄河畔春之谣
2025-04-09 09:15:21  来源:青海日报

村民们正在种植葱。洪玉杰 摄

高原的春天,早早来到黄河畔的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

  4月5日,在贵德县河西镇的格尔加、下排、下马家三个村,近2000亩(1亩≈0.0667公顷)流转土地上一株株绿苗破土,连土地都带着清香。

  “李秀兰,领钱来!”随着一声声清脆的点名声,村民有序地在庄稼地旁排着队,领到用汗水换来的120元日薪,脸上洋溢着笑容。

  村里当“红娘”牵线搭桥,这让56岁的格尔加村村民李秀兰直竖大拇指:“你就说现在的政策,不仅可以流转土地收租金,还能在菜地里搭把手挣工钱!”

  格尔加村靠近西久公路,出村头就能望见黄河,土地肥沃,水流充沛,交通便利,为格尔加村的发展奠定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紧跟乡村振兴步伐,格尔加村积极探索如何依托土地资源,带动村民增收致富。“早在2012年,村里尝试土地流转成立合作社。但缺乏资金和技术,合作社效果甚微。”格尔加村党支部书记王学奎回忆。

  为了摆脱这一困境,今年年初,在河西镇党委政府的指导下,格尔加村联合周边的下马家村和下排村,共同对接了蔬菜加工企业,将2000亩农田流转给企业种植,企业则带来先进的农业种植技术和大型农机具,开展现代农业生产,力求提高种植效益。

  眼下,刚过蔬菜种植的黄金时期,农民抢抓农时,分工协作,从菜苗的精心筛选、土地的起垄整平,到机械化栽种、精准滴灌,机械与人工齐上阵,共同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田园画卷。

  账本上的变化最实在。村民李秀兰掰着手指头给记者算账:“我家流转了3亩地,每亩土地流转了730元,我和老伴在基地打工一天能挣200多元,今年预计能多挣个三四万元!”现在,村里像李秀兰这样的“双薪农民”有二三十人。

  顺着蔬菜基地的田垄往里走,甘肃省张掖菜源商贸有限公司负责人李兴旺正在查看土壤墒情情况。李兴旺介绍:“2024年试种了30亩‘恐龙蛋’品种的洋葱,口感鲜美、营养丰富,亩产可达4000公斤左右。因此,今年我们加大了种植力度,流转了三个村子2000亩土地,预计8月中旬,这片土地将迎来首季丰收。”

  立足“天下黄河贵德清”优势,突出绿色有机冷凉特色,贵德县积极培育“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开展河西镇、新街回族乡“产业强镇”申报工作,累计注册特色农畜产品商标391个。据统计,目前贵德县推广蔬菜优新品种,发展特色菜、精细菜和冷凉蔬菜生产,适当增加地方优质蔬菜生产,已完成蔬菜种植4.82万亩,产量达7.8万吨。

  春日新,日日新,黄河畔处处洋溢着产业发展的蓬勃动力。贵德县大力推进生态循环农牧业、农作物良种繁育、果蔬种植、食用菌种植、冷水鱼养殖五大重点产业绿色化、优质化、品牌化高质量发展。(青海日报)

责任编辑: 哈婷
分享到:
热门图片
专题 全部
青ICP备06000301号-2  网络视听许可证:1907177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青文新网文 [2016] 3534-006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0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3120180005 投诉反馈电话:0971-8818338投诉反馈邮箱:gtcm@xntv.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