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和当地群众正在芍药地劳作。张鹏 摄
四月的青藏高原,残雪还未从山脊褪尽,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总堡乡的山脚下,一片深褐色的土地已悄然萌动。
4月26日,44岁的沈保利踩着松软的泥土蹲下身,指尖拨开田垄的泥土,一抹紫红色的花苞在原有枝干上顺势发出。“要开花了!要开花了!”这个山东汉子猛地站起身,厚重的积云下,他却觉得阳光格外耀眼。
这里的芍药是从两千公里外的山东菏泽来青“旅居”,原本以为外来花受不了高原冷凉气候,没想到在沈保利的悉心关照下,也在海拔2100米的土地上绽放。
20年前,沈保利绝不会想到自己的人生会与鲜花产生交集。2004年初到民和时,他戴着安全帽穿梭在硅铁厂的滚滚浓烟里,熔炉中飞溅的铁水映红了他作为外乡人的创业梦。来自“中国牡丹之都”——山东菏泽的他,硬是凭着鲁商特有的韧劲,成为当地工业纳税大户。
20年后,由于种种原因,企业转让后回到山东老家的沈保利站在菏泽万亩芍药园里,思绪又拉回到青海这个奋斗20年的故土。“虽然山东是生我养我的地方,但是青海却帮我完成了人生梦想。菏泽的芍药若能实现青海种植,一定能开拓高原鲜切花市场,帮助当地群众增收致富。”沈保利下定决心,一定要将山东芍药带回青海,并让它落地生根。
芍药盛开时。沈保利供图
一次青海行,一生青海情。一个十几个人的种植团队就此组建,沈保利带着近30个实验品种,出发前往青海。
芍药喜凉,而青海地处高原,气候冷凉,沈保利本以为芍药能很快适应青海气候,但没想到,11月的青海,地都结了冰,锄头、铁锨也难以挖开,芍药苗根本种不到地里,更别说适应了。“我满怀信心,载着芍药种苗翻山越岭,没想到迎接我的却是高原的‘下马威’。”沈保利回忆道,没办法只能到处找大棚,半个月后,种苗终于栽入土地,但也损失了部分种苗。
到底是继续还是放弃?这个倔强的山东人开始了一场“破冰行动”:他带着技术员在零下20℃的寒风里记录地温变化;当山东芍药因为高原干旱濒临死亡时,他又和技术员整宿研究拯救措施;当实验棚里的幼苗抽出花苞时,厚厚一摞的芍药生长记录,让他的心情变得不再沉重。
2025年4月初,从山东一同来的技术员因为高海拔导致血压升高,最终返回菏泽,没有重要技术支撑的沈保利告诉自己成功就在眼前,再难也要坚持下去。
当记者走进沈保利在民和县总堡乡的芍药大棚,眼前2000多株芍药种植整齐,滴灌不断喷洒甘霖,让芍药植株看起来格外喜人。“再过20天,这里就是青海第一片芍药花海。”他说这话时,20多名当地工人正在山东技术员指导下调试水肥一体机,民和话和菏泽方言在此奇妙交融。
刚抽出新芽的芍药苗。张鹏 摄
付出总会有回报。今天的沈保利不仅让山东芍药适应了高原气候,更实现了与菏泽这个我国主要芍药种植基地的错峰盛开。“现在的菏泽已经是芍药的海洋,一个月后菏泽芍药败落后,将迎来青海芍药盛花期,错峰盛开刚好赢得市场先机。”沈保利信心十足地说。
此外,他还告诉记者,芍药开花需要经过休眠期,而较长的休眠期能帮助花朵开得更大、更茂盛。在山东因为气温高休眠期较短,为了延长休眠期只能在花盆里种植,休眠期放入冷库。但是青海冷凉气候能实现天然低成本延长休眠期,无疑,这又形成了高品质芍药的市场竞争优势。
万事俱备,只欠上市!当问起沈保利基地营收能否实现当地群众增收致富这一关键问题时,沈保利算了一笔账:5年栽芍药植株,一个棚种植1000株,一株接10枝芍药花,按一枝花市场均价10元算,一个棚一年盈利近10万元。
沈保利计划,今年开始规模种植,以青海本地鲜花市场为基础,以电商形式辐射全国,届时民和当地群众都能参与进来。
自东西部协作帮扶以来,民和县抢抓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等战略机遇,不断培育壮大新的农牧业产业,让经济增收,让群众致富,全方位驱动农业产业迈向“新高地”。
暮色渐浓,沈保利又来到芍药种植地头,通过视频电话给山东技术员介绍芍药长势。这片芍药花的高原“迁徙”不仅是一次芍药产业的西进,更是一次青海与山东情谊的深层缔造,也诠释了东西部协作的成功经验。
只听电话那头,技术员说:“看这些苗株的长势怕是要比咱老家的还艳……”
- 1 【在现代化新青海建设中挑大梁 勇争先】西宁交警全力办好民生实事 解民忧保畅通
- 2 【在现代化新青海建设中挑大梁 勇争先】立足冷凉资源优势 发展特色生态农业
- 3 市委常委会召开会议 王卫东主持
- 4 王卫东调研督导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乡村振兴工作
- 5 市委常委会召开会议 王卫东主持
- 6 【在现代化新青海建设中挑大梁 勇争先】“家门口”的服务让就业帮扶触手可及
- 7 吴晓军会见德国、法国驻华大使
- 8 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召开 王卫东讲话 石建平主持
- 9 【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非遗进校园 文化润童心
- 10 【高标准建设新时代生态文明城市】以绿为笔 谱写城市园林绿化高质量发展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