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高质量发展调研行】青海电碳追踪 智擎“双碳战略”
2025-04-09 09:09:58  来源:青海日报

青海省清洁能源和绿色算力调度中心。张鹏 摄

“天更蓝了、地更绿了、水更清了……”

  进入新时代,为积极响应国家“双碳”目标,全省各地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统筹产业结构调整、生态保护优先,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美丽青海不断从蓝图变为现实。行至云巅,俯瞰整个神州大地,青海版图的“颜值”越来越高、“气质”越来越好。

  探其究竟,是青海绿色低碳理念的深入人心,是青海绿色低碳行动的持之以恒,更是青海绿色低碳动能的全员推动!

  中国的绿色低碳经济发展如火如荼……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已成为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而青海面对这道发展必答题,丰富作答内容,其中就有利用数字化及算力平台给出的降碳智慧解法!

国网青海电力工作人员正在操控青海省碳排放监测服务平台。芈峤 摄

  为能耗“画像” 为治理建言

  在现实生活中,一幅唯美的人物肖像近景艺术照,能将人物的写实与艺术唯美生动展示出来;在二进制世界,一幅多维度的能耗精准画像,能将青海经济社会用能多模块细致展示出来。

  4月2日,在位于西宁市海湖新区的青海省清洁能源和绿色算力调度中心,其大屏上动态显示着全省风电、光伏发电、水电等各类清洁能源的发电量及重点用能企业能耗变化情况。

  随着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运维专责王军业在电脑键盘上的敲击,一幅界定好时间段、具体企业的设备运行、能源消耗等生产全流程数据“画像”在全域多维度能耗监测平台上生成。

  直观、简明、实时、细致,是对这幅能耗“画像”的总结。

  “公司积极对接政府有关部门,收集基础能源生产数据,同时构建电能分析模型、电碳分析模型,按月测算全省区域、产业、行业和641家重点能耗企业能源消费及碳排放数据,形成全省能碳数据资源池,为企业提供能耗和碳排放监测分析服务,支撑政府双碳工作。”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所属青海绿能数据有限公司“双碳”业务管理专责牛雪莹介绍。

  2024年2月,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在青海省委省政府绿色创新思维推动下,深挖电力数据价值,启动了全域多维度能耗监测平台建设项目规划工作,让“算电协同”照进现实。

  牛雪莹介绍该平台说:“针对不同类别企业的特点,我们构建了能耗设备效率、清洁能源消纳量等36项指标评价模型,实现了对全省多维度能耗的精准画像。”

  当然,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工程人员还会基于平台按周期对全省重点用能企业的碳排放情况开展在线监测和趋势研判。据此生成的《基于电力数据的青海省能耗和碳排放监测快报》,能为省政府掌握全省能源消耗、碳排放情况等提供数据支撑。当然,该报告在全国电力系统仅此一份,创新示范效果不言而喻。

  目前,青海全域多维度能耗监测平台已集成能源消费、能效评估、能耗溯源等6个方面,包含综合监测、用能评价、能耗平衡等7类38项业务功能的监测体系。平台可对全省3大产业7个行业的641家能耗企业开展多维能源消费监测分析及预警。

青海清洁能源发展展示大厅。张鹏 摄

  为能效“把脉” 为企业减排

  4月2日,在青海互助金圆水泥有限公司智能化中央控制室,监控大屏上实时显示着各种分析柱状图,这些柱状图正是企业水泥生产全流程能效图谱。

  这是青海省清洁能源和绿色算力调度中心结合企业生产需求从能效管理方面入手,在水泥生产线上加装用能检测设备,并结合DCS过程控制数据、质量数据等信息的综合管控一体化系统。通过该系统,对生产、机、电、工艺、质量各个生产环节的用能进行综合分析和管控,优化成本,节能降耗。

  水泥行业是一个高能耗产业,随着国家《水泥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的实施,以及在“双碳”+“双控”政策下,水泥降耗势在必行。

  “3号窑炉的二次风温较理论值低47℃,系统建议调整运行参数。算力技术分析能耗数据,它的准确性和时效性,肯定是传统人工统计方式所比不了的。”青海互助金圆水泥有限公司生产负责人杨存喜展示了工艺优化方案。

  智能工业生产综合能效管理系统不仅能生成各工序能耗对比热力图,还能自动推送工艺优化方案。“如果采用系统建议实施改造,企业的综合能耗可下降1.05%。”杨存喜说。

  全域多维度能耗监测平台通过划分省级、市州级、区县级、园区级和企业级,构建了对能源类、能耗类、可再生能源类及碳排放类数据的监测、分析指标,针对不同客户实际需求提供节能减排数据支撑。

  西宁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南川工业园区与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达成合作协议,将零碳园区智慧双碳监测平台引入园区。平台覆盖光伏锂电全产业链企业,按月进行电碳测算,为企业碳排放管理提供数据支撑,助力园区搭建企业碳管理体系。

  2024年7月至今,全域多维度能耗监测平台已完成青海全省641家工业企业的能耗监测分析,累计提出节能建议38条。

  如今,耗能行业的节能减排思路越来越向着集约化、科学化前行,在青海借力数字算力,各能耗企业正在积极实现提档升级。

青海利亚达化工有限公司绿色工厂包装车间。张鹏 摄

  为能源“添绿” 为发展注资

  在青海当“电碳算力”遇到“绿色金融服务”,一场能源绿色变革为降碳企业注入了真金白银,更为企业绿色转型增添了无形的动力!

  2024年10月15日,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与中国人民银行青海省分行联合发布了《青海省银行业利用企业电碳账户开展金融业务管理规范》。这是全国首个金融领域电碳账户管理规范。该《规范》从“碳排放+绿电使用”维度确定了6个电碳账户指标,对碳评价标识应用、碳账户报告模板、碳测算数据需求表等模块进行规范统一,规定了银行企业电碳账户开立、管理、测算、评价和应用等内容。

  2025年3月,青海省金融学会发布了《青海省可持续挂钩贷款服务指南》,随后,工商银行青海省分行积极响应,筛选符合条件的目标企业,一周内落地青海省首笔可持续挂钩贷款——“科创(绿色)e贷”900万元。

  第一笔贷款企业青海利亚达化工有限公司财务总监张永祥说:“工商银行的客户经理主动找到我们企业,介绍他们的碳减排可持续挂钩贷款。企业正好也需要资金支持,而且我们在日常生产工程中就很重视节能减排指标,再根据国网电力的用能诊断报告,银行为我们优惠了贷款利率,一年节省9万元的利息。我们绿色发展也更有底气!”张永祥说,有了国网公司和银行的降碳认可,今后不论国际、国内市场产品也更具竞争力。

  这场银行与企业间的良性互动,其中的桥梁正是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

  “全省碳排放监测服务平台能综合企业微观用能数据和产量数据,形成涵盖产业电量、行业形势等内容的用能诊断报告,为金融机构提供碳排放数据和碳减排数据支撑。”青海绿能数据有限公司负责平台推广的市场运营中心负责人郭树锋说。

  今天的青海从电碳账户、碳金融、企业碳资产管理,再到辅助碳交易等,一条绿色降碳链助力青海相关产业绿色低碳转型。

  以电力为基,以算力为媒。在青海,一场关乎新质生产力的、更加深刻的绿色变革正在如火如荼地发生……

  手记:数字重构人与自然关系契约

  在人类文明与自然生态的博弈史上,智慧化技术正悄然开启全新的对话维度。当工业文明的线性发展模式遭遇生态阈值,智慧化转型为发展提供了新的治理体系,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又一解决方案。

  智慧化技术的关键在于创新减排手段。传统减排手段受限于物理世界的边界,而数字技术将城市、工厂、电网映射为可计算的动态模型,使碳排放的全生命周期在二维世界公开透明。机器学习算法通过解读海量数据,在发展变化的系统中识别出隐性规律,让碳足迹管理从经验驱动转向预测治理。这种时空解读能力,让千里之外的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同频共振。

  今天,工业经济的齿轮仍在转动,但驱动它的不再是冒着黑烟的蒸汽机,而是流淌着代码的智能中枢。青海戈壁滩上,光伏海洋中,数字技术时时刻刻捕捉着每一块光伏板的微妙变化,将故障定位精度提升至毫米级;千里之外,数字大脑对光伏板的运转全程消息掌握;青海地下1100米的矿井下,每个采矿工序、人员定位、气体含量等智慧大脑全盘掌握且调控有序……这些嵌入了数字灵魂的工业装置,正在突破物理法则的约束,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站在数字文明的门槛上回望,智慧化助力降碳的本质是文明形态的进化。它既非对工业文明的简单否定,也不是技术至上的盲目崇拜,而是通过重构数据、算法与自然的关系,培育出新的生态伦理。当虚拟电厂的智能调度让西部光伏与东部负荷精准匹配,当建筑材料的碳封存能力与城市规划在数字孪生体中耦合验证,我们终于领悟:真正的可持续发展,在于让技术文明重新习得与自然共生的智慧,在比特与瓦特的交响中,谱写人与自然和解的新篇章。

  此时此刻,这场静默的变革,正在重塑的不只是碳排放曲线,更是文明存续的底层逻辑。数字是技术更是手段,它正在重构人与自然的关系契约,同时,人与自然也在更加和谐共生。(青海日报)

责任编辑: 哈婷
分享到:
热门图片
专题 全部
青ICP备06000301号-2  网络视听许可证:1907177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青文新网文 [2016] 3534-006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0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3120180005 投诉反馈电话:0971-8818338投诉反馈邮箱:gtcm@xntv.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