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浇地像‘打仗’,水渠一开口,水顺着坡地乱淌,好地被冲成泥滩,高地却浇不透。”说起过去的用水难题,苏尔吉村的老人记忆犹新。
苏尔吉村在西宁市湟中区共和镇的浅山地带,年降水量不足400毫米,“十年九旱”是常态。灌溉是确保农作物生长的关键,以前大家觉得青海不缺水,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最方便。
思想的转变始于2012年。在省、西宁市和湟中县(现为湟中区)水利部门的指导下,村两委带着村民算清“三本账”:漫灌时亩均用水636立方米,水费和土地冲毁损失合计超百元;若改用喷灌,亩均用水可降至300立方米,节水超50%。一笔笔明白账让“要我节水”变成“我要节水”,全村上下拧成一股绳,申请到200余万元水利发展资金,在600亩梯田上铺开了喷灌网络,让水流精准“跑”到每株作物根旁。
“现在拧开阀门,水雾均匀洒在菜苗上,省水又省力。”正在操作喷灌设备的种植户王秀兰笑着说,过去浇完600亩地要20个壮劳力忙一周,如今一个人操作设备两天就能完成,“水够用了,心里就踏实了。”
节水设施的建成,为产业转型埋下了伏笔。西宁市聚焦苏尔吉村现有的灌溉设施,不断调整种植业结构,按照突出特色、扩大规模、强化基础、增加效益的思路,大力发展蔬菜产业,成立了种植合作社,引进先进的节水技术和设备,配套建设PE/PVC管网系统,使灌溉水利用系数从0.45提升至0.85。灌溉有了保障,村里的种植品种从原来的油菜、大豆、小麦3种扩展到了西蓝花、菠菜、甘蓝、油菜薹和生菜等10多种,多元化的种植结构让村民的增收渠道越走越宽。
根据不同作物生长期的需水量,合作社制定了精准灌溉制度,“西蓝花结球期多浇点,生菜幼苗期少浇点,科学用水让产量提高了三成。”技术员说。如今的苏尔吉村蔬菜年产量稳定在1500吨以上,年收益达600余万元。
从“水荒愁”到“水润兴”,苏尔吉村的变迁是青海践行“四水四定”原则的缩影。如今,在这片曾经干旱的浅山地上,节水灌溉不仅浇绿了田野,更“润”活了产业、“滋”富了百姓。(西海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