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5日是第三个全国生态日。今年全国生态日的主题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近年来,青海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海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立足“三个最大”省情定位和“三个更加重要”战略地位,以守护“中华水塔”为己任,创新探索“两山”转化路径,通过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价值转换通道,生动诠释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青海实践。
西宁之眼。杨佳庆 摄
“西宁之眼”瞰金山
今年5月1日,青海林业建设史上迎来崭新的一天——西宁北山大墩岭景区正式开门迎客。作为青海林草保护事业的标志性成果,这片位于西宁南北山绿化核心区的生态明珠,历经三十余载科学治理与管护,实现了从“风吹石头跑”到“绿浪接云天”的华丽转变。如今,满眼翠绿的山地森林景观不仅构筑了城市生态屏障,更成为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
8月13日一大早,前往西宁北山大墩岭景区的林间小道上,私家车鱼贯而入。放眼望去,蜿蜒的山路上行驶的轿车宛如一条长龙,一眼望不到尽头。
借助西宁北山大墩岭景区开放的机会,西宁市民杨玉林在大墩岭附近打造了一家露营基地。杨玉林说,自从大墩岭景区开放以来,他的露营基地天天客满,收入节节攀升。
大墩岭的转变,杨玉林看在眼里。早些年,杨玉林负责西宁北山朝阳片区林地的管护。他说,经过众人的艰辛努力,如今的西宁北山树木遍地,鸟语花香,成了人们向往的地方。更令他惊喜的是,今年大墩岭景区正式开放,让广大市民切实享受到三十多年来西宁南北山绿化保护的丰硕成果。
回首西宁南北山漫长的绿化史,西宁市民最有发言权。退休职工李满银感慨,20年前,他曾到北山参加植树活动。当时,大墩岭一带树木稀少,初春时节风沙弥漫,现在完全不同了。站在大墩岭景区“西宁之眼”俯瞰,满目葱翠。
自1989年起,西宁南北山工程历经30多年建设,绿化西宁周边荒山51.6万亩,工程核心区森林覆盖率由工程建设前的7.2%提升到79%,昔日的黄土荒坡现如今草木葱茏。
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本着还绿于民、生态惠民的初衷,省林草部门选定具有一定基础条件的西宁北山大墩岭,探索开展全面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并结合大墩岭独特的地理优势,将其打造为“西宁之眼”。今年五一假期,位于北山之巅的大墩岭景区对外开放,为群众提供俯瞰西宁全景等观景休闲、生态体验服务,绿水青山为商品服务赋值,所得收益又能反哺森林保护、促进林下产业发展,有效践行了“保护是为了更好发展、发展是为了更好保护”。
3个多月来,通过开放“西宁之眼”城市观景平台、森林研学等生态服务,让市民和游客在沉浸式体验中感知自然馈赠;以生态溢价赋能特色林产品,形成“景观变现—反哺保护—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使得“两山”转化路子得到进一步拓宽。
徐丰奕和岩羊亲密互动。祁晓军 摄
“高原精灵”引客来
“爷爷,你看这两只岩羊好可爱啊!它们把头塞进我的怀里了。”8月14日,位于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阿咪东索景区内的祁连山国家公园(候选区)野生动物救护繁育基地里,来自甘肃张掖的李珊一家正和两只岩羊互动。
“这两只小岩羊是从天峻和门源救助来的,出生不久就与母羊失散了,送到基地的时候还不会走路吃奶。”基地工作人员徐丰奕介绍。
看到徐丰奕,两只岩羊欢快地跑到她跟前。它们亲昵地蹭着徐丰奕的衣服,好似妈妈怀里撒娇的孩子。徐丰奕轻声对它们说:“你俩要乖乖听话哦,不要乱跑了。”
祁连山国家公园野生动物救护繁育基地,是目前国内唯一建在国家公园内的救护繁育基地。与其他野生动物救护繁育基地不同的是,该基地建在阿咪东索景区里,除了承担野生动物救护、放归监测等职能外,在生态旅游、自然教育方面也发挥着不小的作用。
来自重庆的游客张斌说,此行专程到祁连游玩,得知阿咪东索景区内有一家野生动物救护繁育基地,便决定全家购票参观。“亲眼目睹这么多高原精灵,太值了!”
祁连山国家公园野生动物救护繁育基地工作人员介绍,每年到基地参加自然教育的中小学生比较多。他们配备专业讲解员,通过沉浸式讲解生动展现野生动物救护全过程,让广大中小学生在亲眼目睹雪豹、岩羊等野生动物康复过程的同时,深度科普高原野生动物保护知识。
前不久,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与海北州政府举行祁连山国家公园(候选区)海北片区共建共管共享框架协议签约仪式。其中,明确提出双方将深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积极开发具有祁连山特色的生态产品体系,丰富生态旅游内涵,推动生态资源向生态资产转化,确保生态保护与地方发展需求的精准对接。
而作为双方合作的支撑平台,祁连山国家公园野生动物救护繁育基地通过其成熟的物种保护体系和生态教育功能,将为协议目标的实现提供坚实的实践基础和示范样板。同时,也为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价值提供了条件。
种植户采摘果实。希日尖措 摄
种植户晾晒枸杞果实。希日尖措 摄
“红果映链”富乡里
眼下,柴达木盆地广袤的戈壁绿洲上,20万亩有机枸杞种植基地迎来了一年中最热烈的丰收时节。缀满枝头的果实如红宝石般晶莹透亮,身着防晒服的农户穿梭在齐腰高的枸杞丛中,灵巧的双手在枝叶间翻飞,将饱满的果实收入腰间篮子里。
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宗加镇,连片的枸杞林为夏日的戈壁增添了盎然绿意,红彤彤的鲜果缀满枝头。今年,都兰县枸杞种植面积近22万亩,占到海西州枸杞种植总面积的一半以上。都兰县农牧和科技工作人员罗藏南加介绍,目前,头茬枸杞已进入采摘期,到10月下旬,三茬枸杞将全部完成采摘。
海西州所在的柴达木盆地昼夜温差大、年降水量少、日照时间长,为枸杞生长提供了绝佳的条件。采摘后的新鲜枸杞经过一周的晾晒,再经过清洗、烘干,被加工成枸杞果干等产品,销往全国各地。今年,为了拓宽销路,增加种植户收益,当地还统筹做好仓储、物流等配套服务,畅通运输通道,为枸杞外销提供保障。
枸杞是我省主要生态经济林树种、道地药材品种,是典型的生态产业、富民产业、健康产业。数据显示,目前,全省枸杞种植面积达42.75万亩,有机枸杞基地近20万亩,是国内最大的枸杞种植地区和有机枸杞生产基地。枸杞产业年产值近30亿元,是我省主要的出口创汇农林产品之一,已成为我省带动农牧民增收致富的主要生态产业之一。
有机、绿色是青海林草产业的显著优势,也是适应市场的必然要求。近年来,随着全省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深入,我省根据各地土壤、气候等地域优势,以绿色为主,坚持有机化种植,不断强化枸杞品种优良化、生产规模化、产品品牌化,建立了以枸杞、沙棘等为代表的特色经济林和产业园,为全省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青海以“三个最大”省情定位为根本,探索出一条独具高原特色的“两山”转化路径,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了青海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