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带着家乡的味道——青海拉面,扎根在全国337个城市的街头巷尾,用勤劳的双手和坚定的信念,用一碗碗热气腾腾的拉面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创业篇章,他们从河湟谷地走出,带着家乡的味道在异乡扎根,从面团里拉出了事业,从汤锅里“捞”出了幸福。
开设在西子湖畔的青海拉面村。米晋 摄
走出家门,拉面摊闯开新天地
2011年的广州花都区,来自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28岁的马正彪放弃了工程师的工作,和好友合伙开起了“大美西北风味小吃餐厅”。彼时的他,连广东话里“靓仔”是什么意思都搞不清楚,更别说琢磨透当地人的饮食喜好。
最初的日子,马正彪的店里一天卖不出20碗面。为了节省开支,马正彪和伙伴们轮流当厨师、服务员,凌晨三点去市场挑牛骨,深夜修改菜单。他发现广东人爱喝汤却怕腻,就把传统拉面汤里的牛油减半;年轻人喜欢快捷,就把拉面的出餐时间压缩到3分钟内。半年后,有熟客带着朋友来,说“你们的面有西北的扎实,又有南方的清爽。”马正彪知道,这生意算是立住了。
和马正彪在繁华商圈打拼不同,陕平龙把拉面摊摆进了江苏南京的高校食堂。2017年,这个来自青海循化的汉子开办亚赛尔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时,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学生娃的钱得实打实地挣,决不能偷奸耍滑。”经过前期细致的观察,他发现学生们最爱“快、鲜、实惠”——早上赶课要速战速决,晚上复习完想加块肉,南方的学生怕辣,北方的学生喜欢多放点醋……
于是,陕平龙给自己承包的南京仙林大学城民族餐厅的档口定了规矩:加醋加辣随学生说,深夜多备十斤卤牛肉,汤必须是当天现熬的。有一次学生反馈“面太硬”,他当天就带着师傅们试验了五种醒面时间,直到找到“不硌牙又筋道”的口感。如今,亚赛尔的拉面档口进驻11所南京高校,毕业季总有人特意来拍张“和拉面档的合影”。
在这些背井离乡的身影里,马文明的故事带着别样的“数字温度”。1998年,11岁的他攥着母亲给的50元钱,跟着同乡登上南下厦门的绿皮火车,来到拉面馆后厨做起了学徒。打拼十多年后,他开起了自己的拉面店。2010年,在珠海开拉面馆的马文明,发现老乡们总为“找面匠难、招跑堂难”犯愁。信息闭塞的年代,开拉面馆的青海人散落在各地,像断了线的珠子。这个白天揉面、晚上泡网吧的年轻人,愣是凭着一股“痴劲”自学了计算机HTML、PHP编程。2012年,他在珠海创办了“世穆网”,2016年在珠海创办珠海世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最初的网站像个简陋的“网上集市”,网友只能在论坛发求职信息、寻老乡、分享拉面手艺,但很快,网站就有了影响力,没多久竟然攒下20万名注册会员。
而在青海乐都,姜花的创业始于1998年的下岗通知书。从乐都玻璃厂走出的她,卖过烧烤、小炒,卖过包子和狼牙土豆,最后才走进了拉面行业。从刚开始不足80平方米的第一家小店,到如今的四家店,经历了27年的成长与蜕变,如今的姜花凭借“姜氏大碗王”,获得了全国首届拉面技能大赛金奖、广东省青粤拉面技能大赛一等奖等各类奖项。
这些从青海走出去的拉面人,就像蒲公英的种子散落在全国各地的街巷。他们带着家乡的面方子、身上的力气和心里的韧劲,把陌生的城市变成了扎根的土壤。
姜花在青海家宴现场制作牛肉面。受访者供图
多元发展,一碗面拓展事业版图
在浙江杭州市拱墅区“伊北味拉面村”后厨,负责人马明伊面对小徒弟,将自己多年来积累的经验倾囊相授:“和面要醒够4小时,揉面得用手腕的巧劲,机器容易但代替不了手工。”他边说边将面团抻成细如发丝的“毛细”,只见手腕一抖,面条在空中划出优美的银弧,稳稳落进翻滚的沸水之中。
从最初来杭城至今,二十余载风雨兼程,马明伊以匠心打磨伊北味拉面村,将最初的街边小店发展为拥有30余家门店的餐饮企业。这一路发展,他不仅亲历中国餐饮行业从野蛮生长到规范发展的蜕变,更敏锐捕捉到行业从粗放式经营转向精细化、数字化的变革。在他眼中,传统“坐店待客”的经营模式已无法满足现代消费者需求,唯有拥抱数字化运营、智能化管理,以创新驱动品牌升级,才能让传统拉面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持续焕发活力,实现从街头美味到现代餐饮品牌的跨越。
广州花都区的“大美西北”门店,菜单上不只有拉面。西北凉皮、烤羊排、肉夹馍列队排开,甚至有适合广东人口味的清蒸羊肉。马正彪告诉记者:“从青海到广州,食材36小时直达,保证老乡们能吃到家乡味。”
2016年成立广州大美西北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后,马正彪的步子越迈越大:2019年走出广州,2020年注册“大美西北”商标,2023年开设直营门店超80家。公司2000多名员工里,有20多个民族,像个热闹的大家庭。积极投身东西部协作的他,曾两次获得贵州关岭政协颁发的“东西部协作领航先锋”称号,同时,他还担任广州市花都区民族团结进步协会会长。来自青海玉树的扎西,2019年刚来时还是个拉面学徒,现在已是分店店长,“我们马总总说‘店里的事就是家里的事’,是啊,这就是自己的家,我们干活也挺有奔头。”扎西笑呵呵地说。
马文明的“数字版图”正在不断扩大。2017年,他带着世穆网的“自有流量池”回到青海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成立青海鑫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专做家乡农特产的线上销售。那年他带着“内容电商”项目参加青海省创业大赛,一举拿下大赛三等奖。
2023年的助农直播中,马文明的镜头对准了尖扎县的香蕉梨。“家人们看过来,这梨甜得像蜜,带着咱青海的日照味!”他操着带点青海口音的普通话,五天就帮老乡卖了一万斤香蕉梨。现在他的“箭乡臻品”平台,让青海的牛羊肉、菜籽油通过拉面馆的供应链走进全国各地餐桌,“以前拉面人从老家带特产,现在让全国尝到青海味。”
在南京,马文明还与陕平龙的亚赛尔餐饮共同合作,负责对接江苏援青的“四进两出”项目。如今南京11所高校的青海拉面窗口里,4家是自营,其余的都交给了老乡经营。
2024年,马文明又盯上了拉面品牌升级。珠海世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拿下“穆蓝拉面”在广东、海南的总代理,帮老乡的拉面店搞装修升级、菜品培训、线上引流。广州一家老店升级后,装修成简约风,新增了番茄肥牛面、藤椒鸡拌面,线上订单占比从10%涨到40%,营业额直接翻倍。“现在全国拉面店面临的问题是老、旧、单一,咱用新法子帮他们‘焕新’,这碗面才能越做越香。”
幸福滋味,面香里酿出好光景
拉面锅里翻腾的,不只是劲道的面条,更是青海人日子里的烟火气与甜滋味。那些曾攥着单程车票闯荡的双手,如今稳稳端起的,是盛满幸福的碗。
韩索力么乃,曾获得武汉市优秀共产党员、武汉市文明市民、江夏好人等众多荣誉称号。是武汉市化隆十八子清真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在江夏区经营着青海品牌示范拉面馆,创立了“青隆十八子”连锁品牌。
近年来,韩索力么乃带动100多户化隆人走出家乡,在武汉开起夫妻店、兄弟铺,平均每家门店每年能赚30多万元,很多乡亲在武汉赚了钱、买了房。“一碗家乡的拉面,不仅成就了韩索力么乃的事业,也让更多青海老乡走出了大山。”2023年,韩索力么乃与两名合伙人一起成立了食品供应链公司,专门为在武汉的青海拉面店供应米面粮油、牛羊肉等原材料。为推动公司走向品牌化,他还与中粮集团合作研发拉面专用面粉,“让面条吃起来爽滑筋道,充满家乡风味”。
从河湟谷地到南海之滨,从高校食堂到南洋街头,一碗拉面牵起的不仅是乡愁,更是千万家庭的好日子。韩索力么乃带动乡亲在武汉安家置业,马文明用数字技术让家乡特产走向全国,马正彪把青海味道酿成各民族一家亲的情谊……他们的幸福,是账本上逐年增厚的数字,是老家新盖的砖瓦房,是孩子书包里崭新的课本,更是他们热气腾腾的事业和生活。
姜花的“姜氏大碗王”店里,每天打烊后,她都会仔细擦一遍墙上的奖牌。27年时光,她教出的50多个徒弟,如今已散落在全国各地开起了拉面店。逢年过节,手机里满是徒弟们的问候。看着手机里的消息,她又自豪又感慨:“下岗时以为天塌了,没想到一碗面,让我活出了比以前更亮堂的日子。”
如今,这些从青海走出的拉面人,用一碗面的功夫,把异乡变成了家乡,把生计变成了事业,把面团的韧劲拉成了生活的底气,把自己的日子过成了别人羡慕的模样。在升腾的热气里,他们尝到的不只是汤的鲜、面的香,更是用双手挣来的安稳,是把他乡过成家乡的踏实。这幸福,藏在每根面条里,朴素又滚烫。
- 1 【在现代化新青海建设中挑大梁 勇争先 展现省会担当】智慧西宁:测绘科技赋能城市“智治”新图景
- 2 【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 感恩·成长】多维育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3 第二十四届环大美青海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开幕 吴晓军宣布开幕 罗东川致辞
- 4 【推进城市更新 提升幸福成色】老旧小区改造让生活更美好
- 5 王卫东才让太调研西宁冷凉蔬菜工作
- 6 王卫东调研重点项目建设及经济运行情况时强调 全力以赴抓项目促投资 不断增强高质量发展动力活力
- 7 王卫东为全市党员领导干部讲授学习教育专题党课 以学习教育为契机锻造过硬队伍 为在现代化新青海建设中挑大梁勇争先提供坚强保障
- 8 王卫东石建平拜访中建集团、中国气象局
- 9 第五批援青干部人才代表座谈会召开
- 10 【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 感恩·成长】泉韵润童心 民族团结教育绽放石榴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