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嘱托 实干笃行·打造生态文明高地】 以绿之墨,描绘黄河生态新图景
2024-08-16 08:59:38  来源:青海日报

黄河流域水保梯田项目。省水利厅供图

  黄河,从青藏高原奔流而下,蜿蜒5400多公里,穿黄土高原,过华北平原,入浩瀚大海。

  作为黄河源头省份的青海,重要的地理位置,突出的生态功能,赋予这里守护黄河安澜、筑牢水生态安全屏障的重大历史使命。

  “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跟随着习近平总书记发出的号召,我们自觉扛起源头责任,强化干流担当,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加快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黄河源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珍稀野生动物数量显著增加,并保持着黄河干流出境水质Ⅱ类,水质状况优的现状,为续写好黄河故事青海篇章贡献江源智慧。

  高位推动,激起保护新动力

  上游有水下游丰。被誉为“三江之源”“中华水塔”的青海,既是源头区,也是干流区,为黄河下游提供了近一半的优质源头活水。

  走进西宁市各个湿地公园,绿树成荫,河水潺潺,野鸭嬉戏,游人或悠闲散步,或跑步健身,呈现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画卷。其中,湟水国家湿地公园占地508.7公顷,北川河湿地公园水景、绿景占全园面积70%以上……这些湿地公园不仅为凤头雁、白鹭等野生动物提供了繁育栖息的乐园,也增加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在这些重点水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工程落地实施的同时,总有这样一群人用心守护着河岸湖边,他们就是全省5750名河湖长、16559名河湖管护员,以不间断的巡护,确保水清岸绿的河湖环境。

  “从去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正式施行开始,我们能够拿起法律的武器保护黄河生态了。”生态管护员昂保说道。

  黄河法的施行无疑为我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工作提供了硬核的法律保障,也再一次激起保护一线执法监督部门和基层河湖管护人员工作的新动力。

  黄河安澜,国泰民安。法治保证只是其中之一。顶层设计的树立是青海主动融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第一步。在搭建黄河生态保护“四梁八柱”的进程中,青海走得步稳蹄疾。

  我们推动构建流域统筹、区域协同、部门联动河湖管护工作格局,在黄河流域率先出台《青海省实施河长制湖长制条例》,修订出台《青海省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办法》,制定《河流生态功能评价》等11项地方标准,逐步完善黄河保护法配套法规制度标准体系。

  我们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水安全保障规划》等一系列规划的制定,构建了层级配套、衔接有序的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水利规划体系。

  我们立足于黄河青海流域和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加强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提升水源涵养能力,推进防洪、供水工程建设,增强水旱灾害防御水平,黄河安澜局面持续巩固。据监测,青海每年向下游输送源头活水达600亿到900亿立方米,“中华水塔”更加坚固丰沛。

  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十四五”是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全省上下将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更强的使命担当、更实的工作举措保大河安澜。

  以水为基,增添资源新活力

  黄河流域最大的矛盾是水资源短缺,如何做好水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量水而行、节水为重,这亦是青海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原则。

  位于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甘河工业园区的青海云天化国际化肥有限公司,以绿色发展为切入点,在快速发展化肥产业的同时,大力推进工业节水工作,推动企业采用节水技术、工艺和产品,不断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从凝结水进入冷凝塔进行回收利用,不造成蒸汽凝结水的浪费,到冷却水进行循环利用让耗能更低,还有雨水和污水分流,不加重运行负担,中水进行先进工艺处置,让废水进行再利用……一系列生产节水的新变化,使得企业的年节水量达到了120万吨。

  与黄河流域的传统“用水大户”农业相比,工业用水虽在体量上不及农业,但却是黄河流域节水减排的“主战场”,绿色发展也贯穿于全省工业发展中。

  在加大节水型企业创建力度的几年里,全省涌现出如青海云天化国际化肥有限公司、青海湘和有色金属有限责任公司、亚洲硅业(青海)股份有限公司、青海西宁娃哈哈启力饮料有限公司等多家节水型企业,树立了一批行业内用水管理规范、技术装备先进、用水指标达到行业先进水平的典型代表,加快转变企业传统用水方式,不断推进企业水循环梯级利用,形成了政府推动、企业主动、全社会互动的节约用水良好工作局面。

  工业节水减排、农业节水增效、城乡节水降损,我省深入践行节水优先方针,持续推动用水方式由节约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变。十年来,全省GDP翻一番、常住人口增长近10万,用水总量反而下降了5.7%,累计节水5.2亿立方米。“我们连续11年全面完成‘三条红线’控制目标,全省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由114立方米降至69.5立方米,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由0.470提高到0.509;城市公共管网漏损率由15%降至8.69%以下,非常规水源利用量由0.13亿立方米提高到1.01亿立方米,创历史新高。为打好黄河流域深度节水控水攻坚战,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和产业‘四地’建设贡献了节水力量。”全省节约用水办公室主任程强说。

  治理为要,展现保护新魅力

  作为全省首个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试点,现在的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庙沟河经过系统保护和治理,流域内林草覆盖度大幅增加,出境断面水质长期稳定在地表水二类。

  “突破传统治理模式,通过对流域功能定位进行细分,将庙沟河自上而下分为生态修复区、综合治理区、河岸村镇综合整治区三大区域,完成封禁治理1382.58公顷、生态护岸1480米、生态拦沙坝4座、水源涵养林1.19公顷、坡面植物景观带14.99公顷,同时还美化村庄3.9万平方米、安装生物降解环保厕所20户。”大通县水土保持工作站站长哈进菊向记者介绍。

  与庙沟河的水土保持治理一样,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在全力推动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道路上加码加力,统筹实施东河、豆后浪河水生态保护修复、芦花湾水生态湿地改造提升、农春河河岸缓冲带生态保护修复等工程,一体推进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试点项目。一系列措施,不仅使河道防洪能力大幅提升,河湖水生态环境也得到有效保护。

  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水土保持工作是国土整治、江河治理的根本,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在生态地位特别重要但生态环境脆弱的青海,这项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是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

  “十四五”以来,我省水土保持工作坚持“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的重大要求,统筹推动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不断取得新成效。全省水利行业高度重视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建设,在西宁、海东等5县(区)计划实施坡耕地综合整治面积20万亩(1.33万公顷),截至目前,已累计完成坡耕地综合整治面积10.59万亩(0.7万公顷)。并坚持将小流域综合治理作为遏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助力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手段,以流域水系为单元,整沟、整村、整乡、整县一体化推动小流域综合治理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全社会已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161.33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呈逐年“双下降”趋势。

  水土保持功能的显著增强,水源涵养能力的稳步提升,为助力我省乡村产业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回首来时路,青海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当好“中华水塔”守护人,步履坚定,努力建设幸福河,久久为功。奋进新征程,青海将继续用心用情用力履行源头责任,体现干流担当,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为大河持续东流作出江源贡献,以绿色之墨,描绘黄河生态新图景,谱写黄河治理保护青海新篇章。(作者:王臻)

责任编辑: 沈梦婷
分享到:
热门图片
专题 全部
青ICP备06000301号-2  网络视听许可证:1907177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青文新网文 [2016] 3534-006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0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3120180005 投诉反馈电话:0971-8818338投诉反馈邮箱:gtcm@xntv.tv